“俭以养廉”,出自诸葛亮《诫子书》,意思是: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。“俭以养廉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为官的养生哲学,也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的一贯要求。
俭与廉,密不可分。俭为廉之根,廉为俭之果。持俭,才能守廉、兴廉。行俭,才能清正、廉洁。俭与廉,古代先贤多有要论:曾国藩提出“唯俭可以善廉”
作为理学大家,晚清名臣的曾国藩在“礼尚往来”方面颇有操守,用自己的人格践行着真正的圣贤之“礼”,用自己坚信的“唯俭可以善廉”拒绝着官场的庸俗之“礼”。 首先他从自己身边工作人员抓起,由于经常接触地方官员,所以他特地写了一篇文告《谕巡捕、门房、签押三条》发给工作人员,对他们约法三章。这其中反复强调:“不许收受银礼……不准凌辱州县……不准收受丝毫礼物……”。凡是送礼物者,一概谢绝不收,无论茶叶、小菜、食物以及衣服、 书籍、字画、古玩、金银均皆不收。
在做出规章制度之后,曾国藩都会严于律己,要求别人做到的,自己首先做到。有时候下属送给他所喜欢的书籍时,他偶尔会收下,但都按照相当的价格回贈礼物。有一次庐山知府知道曾国藩住处缺少生活必需品后,马上派人送了一批起居用品。曾国藩看到后心生感动,知道这是下属关心自己,不忍拒绝,于是将其他东西一概推卸,只收了七张草席。作为“礼尚往来”,曾国藩亲自给下属回了一封信算作还礼。他在信中说:您送来这么多好东西,我十分感谢,只是它们价值过于昂贵,我不敢当,所以只收了七张草席。并且还解释了收草席在《易经》里有象征意义,是说茅这种草,根都相连,拔其一根,则会牵引其他,这是吉利的象征。
在拒绝礼物形成习惯后,很少有人再讨曾国藩的无趣,以至于引起了下边的一个小插曲。
同治六年八月,他的幕僚去看他,看到曾国藩每天吃的菜很清淡,因此问他,你不怎么吃鸡鸭、火腿吗?曾国藩回答说:“无之,往时人送皆不受,今成风气,久不见人馈送矣。即绍酒亦每斤零诂。”也就是说,过去有人给曾国藩送火腿等食物,都被曾国藩拒绝,渐渐地曾国藩不收礼成了风气,以至于什么都没人送了,就是想喝点黄酒,也要到街上现打。
这个幕僚听了感动得大笑起来: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!曾国藩也开玩笑说:等我死,你给我写慕志铭,这些都是作料啊。
曾国藩在礼尚往来问題上能做到独善其身,严格约束身边的工作人员,自己也从不违反规定,这样的人格至今还会让后人钦佩有加。